央视出品的美食纪录片,被网友喷惨了
大家好,我是小肥良。
在我看来,美食纪录片这一块,应该是雷区比较少的地方。
就是一个美食纪录片你拍的再烂,只要你老老实实拍美食,也会有一部分人支持你的作品。
但我没想到有一部央视出品的纪录片,底下的评论清一色都是吐槽的。
这是豆瓣:
这是B站。
B站网友显然要直接许多:
那么这部美食纪录片的问题真的很大吗?
我们该如何看待这部纪录片?
今天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一面之词》
平台:B站
如果你有认真看上面网友的短评,那么你大概会明白这部纪录片的硬伤在哪里:
明明是一部美食纪录片,却东拉西扯,讲了一大堆人文的东西。
这无疑让观众们非常失望。
讲道理,美食纪录片可不是不能讲人文的。
你像经典的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风味二人间》,他们都是讲人文的一把好手。
可为什么偏偏《一面之词》的人文内容会被批判的那么厉害呢?
我们直接去正片找答案吧。
第一集,兰州牛肉面。
开头的美食镜头非常正常,也非常吸引人:
弹幕也很正常,没什么人在吐槽:
随着旁白的引导,第一集的两位主人公也浮出了水面。
一位是低苦艾乐队主唱刘堃:
一位是兰州德艺坊的相声演员马小跳:
OK,然后镜头先给到乐队主唱刘堃。
他和他的乐队最著名的歌曲,是《兰州 兰州》。
面对镜头,刘堃倾诉起了乐队转型的困难:
“别人会觉得你是西北的,标签和烙印就非常地深刻。”
因此刘堃不止一次想离开兰州,去别的地方。
话音刚落,就是低苦艾乐队的一段Live Show:
这段Live Show足足持续了40秒之久。
看着台下起伏的人浪,你甚至都分不清这到底是美食纪录片还是乐队纪录片:
那为什么刘堃他不愿离开兰州呢?
当然就是因为他喜欢吃兰州牛肉面啦。
接下来,就讲到他如何爱吃面了。
不仅乐队成员爱吃面,连自己的儿子也爱吃面:
正当大伙以为导演终于要深入讲兰州牛肉面的时候。
镜头一转,刘堃和他的儿子唱起了成名曲《兰州 兰州》…
你以为他接下来要回归正题了吧?
没有,导演依旧播放了低苦艾乐队的现场!
这时候观众明显已经不耐烦了:
“我那么大一碗兰州牛肉面呢?”
甚至有弹幕直言:
“这是诈骗。”
乐队现场结束后,导演似乎要开始介绍兰州牛肉面了。
然而也只是粗浅的一笔带过:
“兰州人会将一只牦牛的九个部位,扔进一口大铜锅,寻来各地的香料,青红皂白地熬它一个下午。”
那么问题来了:
牦牛的九个部位是哪九个?
各地的香料是哪些香料?
抱歉,纪录片都没有提及,它只是告诉你“这样这样,那样那样”,然后汤就熬好了。
画面一转,乐队一行人在吃牛肉:
然后又双叒叕播放乐队的现场…
我真的是,你没事吧?
好了,这一集已经进行到一半了。
可别忘了,还有一位相声演员没有出场呐。
后半段简单来说,大部分都是说相声:
说相声:
还有说相声:
下一集,西安Biangbiang面,出场的的主角是一名说唱歌手。
这里我就不截图了,你们看热评第一就好了:
显然,过多的关注美食以外的人和事,是这部纪录片差评不断的最主要原因。
那有的小伙伴就要问了:
为什么《人生一串》、《风味人间》也写人,却没有被骂?
因为这些经典纪录片,他们写的人,是这道美食背后的制作者。
比如人生一串里的阿龙,原本是小混混,后来改行做烧烤:
但他烤出来的烤肠,那真是完全想不到出自一个小混混之手:
比如风味人间的卢旻易,他捕获旗鱼的画面让人印象深刻:
而后用他捕获的旗鱼做成的三杯旗鱼皮,那真是馋的口水直流:
大家明白了吗?美食纪录片不是不能拍人,关键是要拍对人。
你拍缔造美食的厨师,食材的捕捞者,这都OK。
因为他们身上的故事,注定与这道美食有关系,也会因美食而迸发出不一样的光芒。
但是,如果你仅仅只是拍喜欢这道美食的食客。
那请问,Ta有什么故事可讲?
Ta身上的故事,不就是Ta自己的人生经历吗?
那Ta的人生经历,和要介绍的美食有关系吗?
如果没有关系,或者关系很牵强,那拍Ta故事的理由是什么?
另一方面,《一面之词》有关美食的部分,也难言有深度。
比如第二集,介绍西安Biangbiang面,是一群说唱歌手,来到一家装饰新潮前卫的面馆吃的。
他们吃的Biangbiang面,直接被弹幕质疑不正宗:
同样在这一集,纪录片居然大言不惭的说出:“老式油泼面不太适合年轻人”这样的话。
我不知道西安小伙伴怎么想的,反正这话属实是把我气笑了。
人文部分说不明白,美食部分欠缺深度。
两手都没抓好,《一面之词》获得一边倒的差评,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说白了,观众的需求其实很简单:你全程把一碗面拍得好吃,就有人愿意买单了。
但如果连这么基本的要求都做不到,就还是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