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美食资讯 >

中国从什么朝代开始喝酒,古人是喝黄酒还是白酒?

149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05-05 10:29:20    

众所周知,中国酒是先有黄酒后有白酒,黄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白酒出现的比较可靠的时间是在金代。

黄酒和白酒的区别是什么呢?

南方是大米、糯米,简单来说,黄酒就是发酵酒,主要以米作为原料,北方是黏小米、黄米。黄酒也要用酒曲来做糖化剂和发酵剂,一般是小曲,南方称作酒药,发酵之后还有一个叫作煎酒的工艺流程,就是将容器中的酒加温蒸一下,相当于用巴氏消毒法来消毒杀菌,陈存、老熟之后饮用。白酒与之相比,多了一个蒸馏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将发酵后的酒醅放到蒸锅上蒸,利用乙醇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的物理特性,先将乙醇汽化,再通过冷凝器接取含乙醇的水溶液,该水溶液就是白酒。

在金代以前,中国人普遍喝的酒是黄酒。元代时,白酒的饮用范围还比较小,即使到了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白酒时,也主要是将它当药使用的,讲述了白酒在医药上的多种用途,认为它是“百药之长”,具有镇痛、浸泡药物以增强药效、御寒、去风湿、活血等作用。现在虽然在江西、四川等地考古发掘出了一些元代的白酒古窖池,但从文献记载来看,关于当时饮用白酒的记载并不丰富,明代人们主要喝的还是黄酒。

白酒真正崛起应该是在清朝,自康熙朝开始,白酒饮用率增加,各种文献中也有了饮用白酒的记载。比如康熙四十六年(1707)的除夕之夜,礼部尚书宋荦举办了一次诗酒会,乾隆年间举行的千叟宴,用的酒都是白酒。

为什么清代时白酒发展起来了呢?

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由于治理黄河,中原一带高粱的种植面积增大。高梁不太适合做主粮来吃,但高粱秆修水利工程用得上,多出来的高粱也不能扔掉,便就地用于酿酒。

二是出于节约粮食的目的,酿造黄酒用的是大米、小米这样的主粮,酿酒用得多了,口粮就相对少了;高粱是杂粮,相比作为主粮的大米和小麦来说,用它来酿酒,可以减少黄酒对北方小米和南方大米的消耗,起到节约粮食的作用。

三是从酒的特性来看,白酒酒精度高,当时人们叫它白干、烧刀子或烧酒,喝了之后体感反应比较快,喝上一瓶黄酒还不如喝上二两60°的老白干顶劲儿。当时白酒价格也比黄酒便宜,适合底层市民和基层士兵的需要,他们想少花钱又能比较快地进入微醺状态,所以选择喝白酒。这些经济方面的因素导致白酒在清代逐渐发展起来。

清朝以后,黄酒逐渐成为贵族酒,从清初到民国,高档酒市场中,黄酒占主要地位。根据一些历史人物的回忆,在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北京,喝酒分为几个档次:最高档次当然是喝黄酒,还得是绍兴产的黄酒,通过大运河水路运到北京;中档的是南酒馆提供的本地产的黄酒;最低档次喝的就是本地产的白干、烧刀子以及山东、河北等地酿的黄酒,这种黄酒偏苦,俗称“苦清儿”,喝这种酒的人是底层市民和基层士兵,喝酒的小酒馆名叫“大酒缸”。当然,上流社会的官宦、富商阶层也会喝白酒,喝的是汾酒,不是二锅头这类的酒。

黄酒、白酒市场的彻底转换,是在1949年以后,白酒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黄酒的市场份额变小。为什么1949年后,白酒规模迅速扩大,黄酒急剧退潮呢?

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1、出于节约粮食的目的。黄酒是以大米这样的主粮酿造的,白酒是以高粱这样的杂粮酿造的。在整个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粮食一直处于紧缺状态,为了节约粮食,就尽量减少对大米、小麦的消耗,高梁单产相对高一点儿,适应性也强,适合发展白酒。此后,白酒发展的主线就是节约粮食,比如发展出了以麸曲作为糖化剂和发酵剂的技术,发展了食用酒精技术,出现了液态法白酒和固液法的新工艺白酒。黄酒虽然也是液态发酵或半固液发酵,但它消耗的是大米这样的主粮,因此不鼓励其发展。

2、计划经济的作用。计划经济时期,哪个地方能办酒厂,完全由中央政府来批准,当时政府鼓励发展的是白酒,虽然也发展了啤酒、葡萄酒之类的酒,但总的来说,白酒的发展是最快的。

上述两种原因导致1949年后,白酒成了全民消费的主流,而且由于发展了麸曲技术、液态发酵技术等,生产出了更多价格低廉、老百姓能消费得起、品质不错的白酒,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酒这种嗜好性饮料的需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