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广州还去逛拥挤的上下九?隔壁多宝路,藏着地道西关美食与历史
“食在广州,味在西关”,领略广州美食少不了去西关走一趟。去上下九,按攻略前往人头涌涌的宝华路?而就在隔壁的正宗西关味道老街却常被人错过,它就是老街坊们捧场而又不张扬的——“多宝路”。
西关是个很有历史的区域,西关有“三宝”:宝源路、宝华路、多宝路。这里的每一条路都有很多故事,走进多宝路,你会发现真是路如其名,“宝贝”多多。
“多宝路”名字的由来,来自于一位出生于广东顺德的晚清名臣——邓华熙,他曾任过湖北布政使、安徽巡抚、山西巡抚等职,官至二品大员。曾两次向道光帝荐读《盛世危言》,后来辞官回广州居住。孙中山建立民国后第一个拜访的人便是他,还曾向其请教治粤之策。
邓华熙辞官回广州之后,一直住在现今多宝路附近,因为他威望颇高,后来受街坊推举为街道命名,他便取名为“多宝”,也称多宝大街。后来多宝大街与宝庆新街合并,就叫“多宝路”了。和旁边叫卖声喧嚣的宝华路不同,多宝路就像个内向的小妹般,内敛又安静。
从街口开始,甜品店便三两步就出现一间,店面虽不大,但都是经营多年的老字号。
“仁信甜品”是广州人耳熟能详的老字号了,主打各种奶制品,当家甜品双皮奶、姜撞奶是进店必点的招牌。
这一间“开记甜品”,也是正宗的老西关味道,尤其是招牌的香草陈皮绿豆沙是祖传四代的秘方传承,椰汁黑糯米和手磨芝麻糊也是获过奖的,很值得一试。
“丽的面家”是一间港式管理的粤式面馆,店面有老派的港式风格,就是90年代TVB里面经常看到的那种样子,是香港米其林一星“何鸿记粥面专家”的老板和香港著名节目黄丽梅(梅姐)一起创立的,还有美食家蔡澜的加持,是专做广式竹升面和烧腊的餐厅。
竹升面这种寻常小吃老城区随便一条街上都有,但也就是这种最普通的东西反而要做到老广认可的并不是太多,道理如同有人说过“一碗家常蛋炒饭才是最见厨师的水准”一样。
“丽的”竹升面很弹牙并有浓浓的蛋味,汤头清澈不浑浊但是浓郁鲜甜,很多对粤式竹升面不是太喜欢的人都会觉得这间店出品好吃,有水准。云吞饱满爽口又鲜甜,烧腊够香且汁水饱满,就连粥也是下足料和工夫熬出来的,价格不亲民,但对食材的认真让人吃过后觉得绝对物有所值。
粥也是一定要试的日常美食,或许全国也只有广东会将一碗平淡无奇的白粥变化出千种滋味。当你看到广州食店招牌上那一连串的各种粥名,会奇怪它到底是粥呢还是一味菜呢?
鸡粥、鱼片粥、柴鱼花生、艇仔粥、状元及第粥等等,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白粥竟被玩出上这么多花样。绵滑的粥底,加入新鲜的各种食材,鲜美又滋养。
肠粉是广州最有群众基础的小吃,这种价格亲民在广州稀松平常的食物,在离开广东后却难觅踪影,来广州一定要试试。材料并不复杂,但是米浆的配比和豉油的熬制,每家都有着自己的独门秘籍,如果谁家直接将超市买来的豉油直接淋上去,简直就是寻死的行为。
这间“生记肠粉”开了二十几年,怀旧的老铺装修,一桌一凳都彰显西关情怀。主打西关布拉肠,就是将磨好的米浆薄薄的摊在布上,再铺上喜欢的材料,比如牛肉、猪肉、香菇等等蒸熟,淋上特别调制的豉油而成。
生记的猪肝肠粉很出色,猪肝刚刚断生,口感厚实但不发硬,粉皮也够薄,淋上独门豉油后趁热吃,裹上了豉油的粉皮和肉类组合,咸甜而有回味。
凉茶也是广州的一大特色,外地朋友不一定知道广州的肠粉,但是一定听过广州的凉茶。凉茶的知名度在省外不亚于老火靓汤和生猛海鲜。在广东以外的地方,大家都将凉茶等同于王老吉那样的饮料,而当来到广州喝上一杯之后,纷纷大呼:这么苦,明明是中药!
很多人也无法理解广州人爱喝这么苦的茶汤,这分明就是自讨苦吃。
广州的湿热天气让身体容易出现一些小毛病,比如上火、感冒等等,轻微的头疼脑热一杯凉茶下肚很快就好了,不需要去看医生,普普通通的一杯凉茶可以解决市民日常的很多健康问题。
君不见廿四味、癍痧、五花茶、菊花雪梨在广州街头遍地开花,已经成为市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除了广东四大发明的“粥粉面饭”之外,多宝路上也有不少粤菜美味可供选择,这里食肆密集,有的一栋楼里面就开有好几间餐厅。
除了众多的平民小吃外,也有不少的历史古迹可以看,曾经的西关居贾之多,为广州之冠。作为“西关三宝”之一的多宝路上现在仍有一些明清时的旧建筑。
多宝路219号为中国致公党中央党校旧址,现为致公党中央党部旧址纪念馆,讲述着一段被淹没的辉煌历史。
多宝路179号为民国时财长杜海和的公寓,高大的罗马式立柱,欧式建筑风格非常显眼。
在民国时期,多宝路一带除了富商之外,还有很多粤剧明星、书画家等都居住此地,众多的文人雅士常常聚在多宝路交流雅兴。
粤剧界很多明星都在这条街居住过,何非凡、林少群、林锦屏、罗君超、黄不灭等等,也因为很多粤剧界人士在这里,1958年的时候,粤剧名家白驹容还在多宝路上捐资建了一所养老院,为诸多的粤剧界老人安排晚年的生活。
但现存粤剧艺人的住宅不多,多宝路77号为武打小生千里驹的故居。
相较于高楼林立的新城区,广州的老城区可能新旧建筑交错在一起而显得杂乱无章,但又往往是这些大小新旧不一的店铺、几十年如一日为街坊服务的老字号,成为老街的灵魂所在,哪怕就是街坊的琐事拌嘴都显得亲切。
普通市民的生活就如这条街上最多的美食一样,钟鸣鼎食不常在,粗茶淡饭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