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美食资讯 >

米其林输给了抖音

132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06-05 08:48:06    

米其林星级餐厅榜单居然成了大众排雷名单?

向来被视为餐饮界“奥斯卡”的米其林指南,首次进军北京就被嘲了。针对这次公布的榜单,网友纷纷表示:“米其林一定是对北京有什么误解”、“标准的又贵又难吃”,甚至有人怀疑其中有水分。

百年“追星”史

“不务正业”一直是米其林的标签。

值得一提的是,1900年左右,法国作为汽车生产大国,年产量仅为4800辆,“红宝书”的受众,主要是富人。

面向欧洲富人的米其林美食指南,推崇环境优美、菜品精巧的高级餐厅。神秘的美食侦查员需要考察的不止菜品质量、烹饪技巧、厨师创意,更有餐厅装修、环境舒适度以及餐厅服务水平。

风靡一时的《米其林红色指南》奠定了法餐的地位,也一度引领了美食届的“追星”。曾有厨师担心被米其林降星而自杀,比如瑞士名厨伯努瓦·维欧里耶、《料理鼠王》原型卢瓦索伯纳德·卢瓦索。

不过,也有厨师主动放弃米其林的“星星”。西班牙大厨胡里奥·比奥斯卡就因为觉得保持稳定性和一致性太难了,在2013年主动归还星星。其实,因为看了《米其林红色指南》而抱着高期待前往餐厅用餐,对厨师和餐厅也造成了一种压力。2005年,有位法国大厨也抱怨维持星级成本太高,一年需花费36000欧,因此关掉了28年的米其林三星餐厅。

被嫌弃的米其林“跨境”

维持星级的成本、压力也促使许多人放弃了“追星”。而在《米其林红色指南》的推动下,法餐在欧洲的主导地位愈发稳固,以至于意大利、西班牙、北欧的厨师,对米其林的“法式偏见”都颇有怨言。

当米其林初次走出欧洲的时候,就被《纽约时报》批评偏爱“正襟危坐的传统高级餐厅”。法餐体系下诞生的米其林指南,其实在美国、洛杉矶、日本都不受待见。美食家蔡澜也表示:“欧洲之外,米其林都不靠谱。”

自2016年跨境登录中国大陆之后,米其林指南也槽点不断。

再加上2008年米其林港澳指南推出的第一年,28家星级餐厅中19家是粤菜、以及首届台北米其林指南也把三星颁给了粤菜餐厅颐宫,米其林的跨境行可谓“偏好明显”。

“食无定味,适口者珍。”上海的本帮菜、广州的正宗粤菜在当地群众心中是无可替代的,而适用于“欧洲胃”的米其林标准,似乎无法准确评价中国街头巷尾的小吃和五湖四海不同的风味流派,受到了群众的质疑。

事实上,这种矛盾还应该归咎为文化的差异和品牌的策略,而非仅仅是评委。更何况米其林确实会加入当地评委,并不是完全让外国人评价中餐。

令米其林青眼有加的粤菜,对于食物的处理、上菜方式、对酱汁的运用等等都更接近法餐的审美。广州的传统粤菜与精致的港式粤菜,米其林指南也更偏向后者。

“跨境”的过程中,米其林也被曝一直接受旅游局的高额赞助:加州旅游局、韩国旅游局、泰国旅游局、台湾交通部观光局、新加坡旅游局、香港旅游局等都与米其林或旗下公司有资金往来。

美食“风向标”,在民间

大众点评、美团之类的App,作为本土竞争者依托庞大的用户群体和既有的知名度,虽然声量上不敌米其林指南这本“美食圣经”,但经营多年,已经深得人心。

除了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这类App也为人们旅游出行提供重要攻略,开拓了海外市场。互联网上半场,中国移动网络的普及迭代速度爆发带来了“地利”,互联网人口红利爆发造就了“人和”,新商业模式诞生。大众点评、美团的商业模式比米其林指南更为成熟,同类型、同模式、同扩张路径的产品在国外是暂缺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