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竟然还是探店高手美食博主
以笔为枪写杂文、“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先生,竟然在生活中是个探店高手、美食博主。就在4月29日晚—5月2日晚,CCTV纪录频道播出的《鲜生史》纪录片一连四集讲述了鲁迅先生与美食的故事,他定居北京期间写入日记的馆子就有65家。他特别喜欢吃甜食,为此他的生命中有23年的看牙史、医牙75次,但看完牙医后,又会悄悄买甜食奖励自己。
镜头重现
绍兴北京上海三地跟拍
据了解,从4月29日起,每晚19时在CCTV纪录频道播出的《鲜生史》纪录片聚焦了鲁迅、苏轼、曹雪芹、白居易四位文学大家与美食之间的故事。以史料和作品为据,展现人物和食物的奇妙互动。用观众的话来形容,简直是“了解历史与品鉴美食两不误,每一帧画面都要把自己馋哭”。
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这部纪录片前四集分别以《先生之朝花之味》、《未雨绸缪的餐桌哲学》、《爱吃甜食的斗士》、《敢吃螃蟹的勇士》为主题,由一位文人形象的演员饰演鲁迅,并用绍兴话配音,通过《鲁迅日记》及其文学作品里对儿时故乡的美食——醉虾、茴香豆、(梅)干菜等特色小吃的记录,以及定居北京下馆子,到稻香村购买点心,还有晚年在上海的饮食生活,都被纪录片团队到这些城市跟拍,重现先生当年舌尖上的那些味蕾记忆。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这样写着。这部记录其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散文集,重温了不少他的童年记忆。
纪录片还例举了包括在鲁迅先生以故乡生活和以故乡为故事背景的创作中,醉虾提到了7次,而关于各种鱼的文字多达248处,鱼干、糟鱼、熏鱼、鱼圆……鱼类美食花样百出,让人口水直流。
鲁迅先生还热衷于探店。《鲁迅日记》也记录了鲁迅探索美食的经过,光是定居北京期间写入日记的馆子就有65家。因为嗜甜,鲁迅先生甚至会在夜里偷吃治口疮的柿霜“方糖”,还解释称生口疮的时候不多,不如趁新鲜吃掉……他23年中看牙、医牙75次,但看完牙医后,又会悄悄买甜食奖励自己。
学者解读
让人看到具有烟火气的大先生
对于上述纪录片里重现鲁迅先生与美食的故事,是否是对他生活形象的重塑,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室主任、研究馆员姜异新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对鲁迅生活中的一面的集中呈现。鲁迅的确在日记当中记载了不少包括饮食方面的消费行为。这一面的鲁迅先生与新文化的旗手与主将相比,是我们不那么熟悉的。“在这美食节目里引入一些生活中的细节,倒也谈不上对先生形象的重塑,只能说是视点的转移,使我们看到一个更加具有人间烟火气息的大先生。”
姜异新还透露,她做过一个“鲁迅在北京的日常消费地图”的课题,其中专门探究过鲁迅在北京的饮食以及其他消费行为。鲁迅离京前共留下14年的日记(1922年为许寿裳抄),在《鲁迅日记》中搜索关键字“买”“购”共出现1037条结果,也就是说,在北京时期,鲁迅平均每年约有74次购买行为,每五天就要去消费。
鲁迅后人
年轻人希望看到
一个“元宇宙”的鲁迅
北青报记者还注意到,纪录片所带来的鲁迅先生一边看牙医一边买甜食奖励自己的话题不仅上了网络热搜,就连当下青年人扎堆的B站,也有不少鲁迅先生与美食的短视频故事在播放,并引起网友的热议,不时地发弹幕。
鲁迅长孙周令飞向北青报记者表示,当下的这股鲁迅热,对大众来讲,是再认识鲁迅的一种方式,或者说将一个“拟真实”的鲁迅交给大家。用当下年轻人最爱用的流行元素,希望看到一个“元宇宙”的鲁迅,即是一个丰满的、立体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
“过去学校课堂上的老师教给学生的,是一个在文学上有着高大形象,让人心生敬畏的鲁迅。而当下网络上被大家热议的鲁迅,则有血有肉,有灵动的一面,这样的鲁迅更加生活化,更容易让人接近他。我觉得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是一种水到渠成、自然天成的方法。”周令飞同时表示,他更希望在这个高科技信息化社会,有负责任的历史研究者原汁原味地把鲁迅先生的思想完整保留下来。
他还表示,特别是这几年,年轻人开始关心鲁迅。有些人喜欢鲁迅为人处世的态度,想从他身上得到一些答案,即精神上的东西。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鲁迅的人格独到之处,也是他多角度多维度看世界看问题的本领,希望年轻人也能锻炼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
文/本报记者 张恩杰 统筹/满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