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美食资讯 >

怀旧:“棒头面”和筷上“面疙瘩”

141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05-11 06:19:28    

怀旧:

“棒头面”和筷上“面疙瘩”

文/施国标

:没有什么精致文雅的,粗犷朴实是农家人的性格,擀面和下面疙瘩就用一根棒头和一双筷子,在一锅沸水中,照样能煮出可口的美味来。

那个年代,日子过得苦点不要紧,但拥有了良好的生活态度,日子仍是轻松和暖心的,任何一种不算高档的饭菜也是可口的。

一张饭桌,就是一张制作面点的作台,母亲和好面团后,就在饭桌上擀面。一根擀面仗没有什么了得,就是一根普通的木棍子。从母亲揉面开始,就告诉了子女今天的用餐不是“麦粞饭”了,而是一顿难得的面食:吃面条。之所以说擀面“难得”,是因为吃面食并不是农家的家常饭,也只有在大人有空时才能做一次。母亲先把面团用木棍推开,并首次卷于木棍,母亲用力“拖塌”使面团普开。这种擀面是体力的使然,母亲已经卷起了双手袖管,也许背脊上己经沁出了汗,但母亲连歇歇的机会也不给,继续“拖塌”。面在母亲的手里一次次地变薄,普得一次比一次大,甚至到了饭桌的边沿。每次面皮翻转像做着好看的杂技,也在显示母亲擀面的功底,丝毫没有破损。每次翻转母亲总会往面皮上撒上些干粉,防止粘连,实在用心良苦。从面团到面皮母亲就这样在用功、用情,让面团变薄,让生活变“厚”,从艰难中让生活变得好些,活出生命的自信和生活的阳光。面擀好了,接下来就是切面,母亲先把面皮从擀面仗上慢慢地看似“波浪式”的重叠放下,然后用菜刀切条。母亲不需要用木尺来作依靠,估模着面条的宽度,一刀刀切下,居然被切得十分均匀,用手一抖开,再撒此面粉,就可以下锅了。农家自己擀出的面条是粗犷的,我家做的往往是咸面,放些小青菜即罢,但吃起来很有些滋味,面条的质地如农家人挑担、掏泥一样,吃起来极有咬劲,一碗青菜汤面,几筷一捞,就让碗底朝天了。

“筷上疙瘩”,同样用面粉制成,但要比擀面省力得多。母亲先烧沸一锅水,然后就是下“面疙瘩”的招术。母亲在一勺子里捣了一勺湿漉漉的面粉,干湿适中,以筷捞起来不滑脱为准。下锅开始,母亲的一双筷己经从勺子里捞起了一筷湿面,并放入沸水之中,湿面接触到沸水即刻成块。母亲以此类推地操作着,不一会一勺湿面全部放完了。锅里飘浮了一小块、一小块面团。“面疙瘩”表面极不光滑,毛糙得很,但正是所需要的效果,如果光滑的,就叫汤圆了。“面疙瘩”同样用小青菜作为副料,俗称“咸面疙瘩”,若要甜的,就放糖。吃这样的面食重在有足够的咬劲,制作既方便又简单,因此,那段时期,农家吃“面疙瘩”是常有的事。但如今面点的这种吃法己经远去了,它像一页乡愁史记在了文字里,如果谁能重新开发一下,那定是一件功不可没的事了。

2022年5月10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