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涮羊肉,在历史的淘洗下,流传下来的美食
一到春季,老北京人最爱买几斤羊肉,围着桌子架个锅,来上一顿涮羊肉。那滋味儿……
一到春季,天寒地冻的,人们为了抵御寒冷,都喜欢吃些热乎乎的东西。而在这个季节到北京,那肯定要吃一顿涮羊肉,才对得起自己大老远的出行。
说起这涮羊肉来,那可是老北京人春季里的最爱。外面寒风凛冽,屋内架个铜火锅,准备上一些羊肉片、冻豆腐、粉丝香菇大白菜……无论是一家人围坐,还是找三五好友小聚,都是不错的选择。吃到最后,再来上几头糖蒜,下点绿豆杂面,如若喝酒,还可以开瓶二锅头,任凭屋外天寒地冻,而屋内吃着喝着边聊着,温暖如春。嘿!这日子,夫复何求啊?
说到这铜火锅涮肉,翻开我国灿烂的饮食文化,它也算得上是历史悠久。首先,说说这铜火锅的历史。据考古发现,在浙江地区曾出土过一种陶釜,也就是一种陶制的锅,还有与之配套的小陶灶,下面点火,上面烧水煮食物。而且据专家考证,这物件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这应该算得上是火锅雏形了吧!后来,在一些资料中也记载:在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出现过一种叫做“温鼎”的食器,鼎腹分为上下层,下层有开口,可以往里面装炭火,四周有镂空的烟孔,听上去跟现在的铜锅也差不多。
到了汉代,还有一种称为“染炉”或“染杯”的,也是铜器,很小,分上中下三部分:中间是个炭炉,上面是装食物的容器,下面是个盘儿,接掉下来的炭火渣子,因为汉代还是分餐制,这是不是很像我们现在的单人小火锅。到了唐宋时期,用火锅煮东西吃的这种饮食方式开始盛行,达官显贵、富商名流们摆设家宴,经常会见到,但不算主食,顶多算是一道菜。五代时期,还出现过五格火锅,有铜的,也有陶制的,被称为“暖锅”,但是那会儿主要是煮肉,不是涮。
真正的用铜火锅吃涮羊肉是在元代出现的。据说当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兵打仗,行军途中该安营扎寨吃饭了。由于他们属游牧民族,一贯喜欢吃牛羊肉,于是他吩咐伙夫杀羊煮肉。正在这时,探马来报附近有敌情。饥肠辘辘的元世祖一边儿下令集结部队,一边儿喊着:“羊肉!羊肉!”伙夫了解忽必烈性情暴躁,让他饿着肚子去打仗,八成儿自己脑袋不保,于是急中生智,用快刀将羊肉切成薄片儿,放在沸水里涮这么几下,肉一变色马上捞入碗中,撒下细盐。忽必烈连吃几碗后立刻上马迎敌,结果还打了个大胜仗。
后来,在庆功宴上,忽必烈突然想起那道独特的“煮羊肉片”,特意让伙夫再做来。细心的伙夫又专门给“煮羊肉片”配上了各种佐料,让将帅们蘸着吃,结果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伙夫受赏后,说:“这道菜是新创的,还没用名字,请大汗赐个名字吧!”忽必烈笑答:“我看就叫‘涮羊肉’吧!”从此“涮羊肉”不但成了宫廷佳肴,还在民间广为流传。
到了清代,各种涮肉火锅已成为宫廷春季必备的佳肴。其中,还多次在康熙、乾隆二帝举办的“千叟宴”上出现过。而嘉庆皇帝登基时,举办的盛大宫廷宴席中,用了1650只铜火锅涮羊肉宴请嘉宾,成为我国历史上最盛大的火锅宴。
后来涮羊肉由宫廷传入民间,大多由清真餐馆经营,老百姓也终于尝到了这种美食。
由于羊肉性温,春季常吃羊肉,不仅可以增加热量,抵御寒冷,还能补肾温阳,暖中和胃,是人们春季必吃的一种食材。而铜火锅涮羊肉,做起来也方便,不论是在街上随处可见的涮肉馆,还是老百姓家中自制,都成了人们春季必吃的一道美食。而且,人们又在小料儿上下了功夫,虽然无外乎是芝麻酱、酱豆腐、韭花儿等几种料,但是配料可就多了去了,无伦是汤底还是蘸料,真得说各家有各家的高招儿。
不过,再怎么个性化,涮羊肉的精髓依旧要保证,即汤中无盐,快速烫涮。这样,不但保持了羊肉的鲜美,而且肉中蛋白不易被破坏,尽管汤底大有不同,蘸料五花八门,但这样做出的涮羊肉绝对吃起来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味道鲜美,让人回味无穷。